当前位置:首页-建设动态-正文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2022年“惠园课程思政讲习活动”第七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专题分享会
2022-09-29 |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

  为贯彻落实学校2022年课程思政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推动政治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国际关系学院于2022年9月22日下午举办了2022年“惠园课程思政讲习活动”第七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专题分享会,吴卫星副校长出席。讲习活动由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巩喜云主持,学院教师40余人参会。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巩喜云首先介绍学院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自课程思政工作启动以来,学院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获得了学校多个课程思政项目立项,立项数在全校名列前茅。

 

  随后国际关系学院王宏禹教授、李志永教授、赵洋副教授和张孝芳副教授分享了各自在课程思政领域的教学经验。王宏禹教授以《经济外交概论》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广度、温度、深度、全过程、全体系和全团队,目标是建成让学生“脸上有笑容,眼里有光辉,头脑有思想,心中有热爱”,让教师有幸福感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李志永教授以《国际政治学》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为例,提出了教学思路的“三化”与教学模式的“四融入”,“三化”包括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形式互动化、教学目标家国化,“四融入”包括专业化教学中的“专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宽融入”、案例教学故事中的“软融入”和现场教学中的“我融入”。赵洋副教授以《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类现实问题,并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关于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与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张孝芳副教授以《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导论》课程为例,从民族国家概念及其运用出发,通过中西比较分析这个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提出在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中融入思政。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点评了四位教师的发言。戴院长指出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将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法律体系融入进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老师们可以互相借鉴教学经验,通过多种新颖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吴卫星副校长做总结发言。吴校长表示几位教师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并对“课程思政”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学生是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二是专业是灵魂,有专业造诣的老师会受到学生欢迎;三是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最后,吴校长代表学校对国际关系学院在学校教学工作方面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